缩釉

   2024-01-24 273
核心提示:清晚期广彩开窗人物双耳瓶,绘画细致,品相:螭龙尾足有磕缺(图片可见)余全品,喜之可藏系列。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

清晚期广彩开窗人物双耳瓶,绘画细致,品相:螭龙尾足有磕缺(图片可见)余全品,喜之可藏系列。

    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

缩釉形成的原理

   一般来说,在陶瓷釉面上所显示的缩釉缺陷可在烧成前或烧成中引起。通常,在达到瓷器的烧结温度时,釉料应该完全液化并流动均匀地覆盖表面。当釉溶化后,陶瓷的某些部位没被釉料覆盖导致了在烧成后的产品某些无釉部位。如果釉特别稠(粘度大),在烧成中它就不能平滑地在产品表面流动。在某些地方,釉料就会聚集成堆或有时会在釉面出现大量裂纹。实际上,这些并不是裂纹,只是釉料没有流动。当釉料由于表面张力的不能很好地流动,釉料不能流动到的部位便显露出坯体,就会产生"缩釉"。有时当釉表面趋向于聚集或卷缩时,整个釉面层会裂成釉珠状。

形成缩釉的几个原因:

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缩釉。

(1)釉料干燥时收缩过大;

(2)釉料颗粒过细;

(3)釉层过厚;

(4)釉料熔融时的粘度和表面张力

(5)釉料对坯体表面较弱的附着力;

晚清青花花鸟纹葫芦瓶,品相:口延有修,瓶身底部打洞(图片均可见)。喜之可藏。

(6)不正确地使用釉料;

(7)坯体方面的原因;

(8)烧成温度、烧成条件以及窑炉的气氛;

(9)釉料中所加入的色料的影响;

(10)釉料的化学组成;

(11)坯釉之间的结合力;

(12)ZnO的影响。

形成缩釉的主要原因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晚清民国哥釉瓶,回流老外做台灯底部打洞,其余完好。喜之可藏系列。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