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皇都积胜图卷》为绢本,全卷纵32厘米、横2182.6厘米。画中描绘的是中国明代北京城商业繁荣、贸易发达的景象。此图卷画面从卢沟桥经广宁门(今广安门)进入北京城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天安门)、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关。画面着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面貌。画面中皇都北京盛况空前,各个城门巍峨耸立,画中人物形形色色,有农夫、工匠、商人、官员、士兵、艺人等等,涉及各行各业。画中的景色也是多种多样,有村庄集镇、宫殿衙门、城廓街市、庙宇桥梁。每一处场景都是一副生动的风俗画。
【描述】清同治粉彩五子夺魁狮耳瓶,器型大画工超细路,题材好。多见此类藏品中小器型胎质画工粗糙且不完整,此件器型大胎质画工釉水一流。非常难得,好货卖一件少一件,非常值得收藏陈设。 【品相】全品范畴,一耳窑缝与些许自然脱彩 【注】具体请藏友仔细翻看照片 走鉴真请提前告诉,平台回款慢,不建议老藏友走鉴真,利薄持续放漏!
画面中行人车马熙来攘往,行商坐贾充盈京都,到处都是一派商业繁荣的景象。《皇都积胜图卷》上还有明代礼部侍郎翁正春在万历乙酉年,也就是公元1609年所做的跋文:“侍御惟良史公得一缥素,题曰皇都积剩,持以示予,命为纪之”。在这句话中,侍御惟良史公指的是嘉靖万历年间曾经做过监察御史的史学迁,惟良是他的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史学迁是该图卷名字的题写者,也是这幅画最早的持有者。从画中的内容并结合跋文的写作时间来看,这幅画的创作时间应该是明嘉靖末年到万历前期,至于这幅画是由谁画的还有待考证。
这幅图无论是在名俗学还是在历史学上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它堪与宋代的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媲美。《皇都积胜图卷》把民俗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了,为我们再现中国明代的繁华景象。明朝建立初期曾定都南京,燕王朱棣登上皇位后决定迁都北京,由此极大的推动了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朱棣登上皇位后深感北平的重要,认为这里才是真正的龙兴之地,再加上自己在北平经营多年,同时也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他决定迁都北平,将北平改为北京。明永乐三年,即公元1405年,朱棣下诏营建北京宫殿,经过15年的修建,北京的紫禁城终于完工,明朝政府正式迁都于此。
同类少见的博古纹饰、路份高,品相好! 品相补充:口沿一处小剥釉、底足内测一处不显眼的浅飞皮(图5)
在中国明朝,北京不仅是中国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我们在《皇都积胜图卷》中可以看到北京城的商业空间布局和政治空间布局的区分很明显。承天门也就是今天的天安门以内的皇城没有任何的商业活动;大明门至承天门之间是行政中心,分不着大量的衙署;而从正阳门到大明门之间的朝前市则是当时北京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在《皇都积胜图卷》中的朝前市,顾客熙熙攘攘,商品种类十分丰富,既有服装鞋帽、日常用品,也有古玩字画、珠宝首饰等;何种商品和摊位一个接着一个,期间还有弹琵琶的、唱小曲的,周围聚集着不少听众,好一番热闹的景象。当时有人作诗这样形容朝前市:“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首天外分晴晦,路窄行人接踵行”。《皇都积胜图卷》中最精彩的部分,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中轴线,就是这个正阳门往南这块,街两边开设着很多的店铺。画中情景与《顺天府志》、《明会典》的记载非常吻合。
1/来源于佳士得南京号专场拍卖带原标签。2/明确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年出品。3/19厘米尺寸硕大。大尺寸南京号青花极为罕见16厘米的嘉德成交记录万元一只。4/品相不错无可冲釉面发色很好。6/出身名门来源有序。7/绘画很好有人物哦。中国文物之殇:南京号沉船事件:欧洲人哈彻在我国南海发现了乾隆时期沉船:“南京号”,成功打捞后为了升值,足足砸碎了60万件,并将剩余的精华文物于1986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佳士得组织专场上拍,我国政府得到消息快速响应,遗憾的是尽管我们翻遍国际公约确依然无法阻止中国南海南京号文物在国际市场上被拍卖,我国政府随即派出最权威的瓷器专家耿宝昌和冯先铭先生参拍带着国家文物局全部家底3万美金希望能带回几件研究,可惜的是颗粒无收。而佳士得这场南京号专场拍卖也轰动中外文物界。回想当年落后的水下考古技术以及国力水平让我们不得不与这批精美中国文物擦肩而过。37年后的今天这批文物已经散落全、球各个博物馆里,随着国力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在全力的让这批珍宝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