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白瓷是以景德镇窑烧为制中心,主要盛产时期是在元宋时期,其特点为白色、质细密,釉的透明度高,透光性也相当好,看上去的光泽度很强。元代青白瓷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瓷器品种的一种独特釉色风格的瓷器,釉色不是全青也不是全白,介于白青之间,白中由青,青中又泛白。
晚清民国粉彩花卉竹叶诗文碗,画工非常细,字体漂亮,此碗造型古朴规整,碗身修胎工整,瓷胎洁白细润,绘画竹叶纹饰生动流畅,诗文书写工整,色彩艳丽成熟自然,釉面莹润,胎质干老包浆浓厚,底款和修足比较规整,画的比较细,带诗文路份高,有不错的市场价值,喜之可藏
考古资料表明,景德镇的青白瓷生产始于北宋初期,极盛于两宋,元代仍然盛烧不衰,是一种深受当时国内外市场欢迎的产品,受其影响在今江西、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发现了不少宋元时期专烧或兼烧青白瓷的古代瓷窑遗址,诚如宋末元初人蒋祁《陶记》中所说:“江、川、湖、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这些窑场与景德镇窑一起在当时的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烧造青白瓷的瓷窑体系。
青花发色沉稳,色阶变化明显,拐子龙纹非常灵动,器型周正,中规中矩,是件难得精品
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 ,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元代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虽上承南宋遗风,但在胎质、造型、釉色、装饰上与宋代产品已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的时代风格。
与宋代相比,元代青白瓷的胎体普遍比较厚重,宋代那种薄胎透影的产品已很少见,由于制胎原料中加入了含铁量较高的高岭土,所以元代青白瓷的胎色普遍泛青,不如宋代的胎色白。
元代青白瓷的釉色与前代制品相比,青色更加明显,釉面玻璃质感强,釉的玉质效果不如宋代产品,有些较粗的产品釉色泛黄,还有一些器物釉面失透无光,常与同时期卵白釉器物混淆在一起,使人不易分辨。
元代青白瓷的造型十分丰富,除传统的碗、盘、杯、碟、瓶、罐、枕等日用器造型之外,还出现了匜、笔山、扁壶、葫芦形执壶、多穆壶、僧帽壶、观音像等新器型。此外大型器、连座一体烧制的器物和瓜棱形器物等显著增多,且器身上常附加各种配饰,如琢器类多附加S形耳、兽面啣环耳、云头耳、戟耳、龙首啣环耳或兽面铺首等。而青白瓷枕的烧造数量则比南宋时期更多,装饰风格也更为繁复。
元代青白瓷也使用宋代的装饰技法,比如印、刻、划花等技法,常见的纹饰题材有云纹、鹭莲、莲瓣纹、鱼纹、花卉、龙纹等,常常采用多层装饰。其中一部分也是素面器物,没有装饰。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族,性格豪迈粗狂,故元代青白瓷的风格也继承了元代统治者的性格。元代青白瓷也采用堆贴花、镂雕花、褐斑以及串珠纹来装饰瓷器,非常具有元代的时代气息。
清晚期花卉纹花口碗,喜欢的老师可以议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