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画代表了80年代的中国美术

   2023-12-28 网络76
setsid="article121109">

  来源:美在高处

  这幅作品实在是太感人了。画面中是一位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面朝着的黄土,背朝着的天,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见的眼,是农民一生的缩影。

  贯穿中国当代艺术史,如果要选一张画,作为 80 年代的代表作,那么罗中立的这张《父亲》,一定榜上有名。如今,这幅画被收藏在中国美术馆中,据说当年的收藏费用仅 500 多元,而到了今天,恐怕单单是借展一天的费用,也得好几万了。

  这张画在当年对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我们这代人很难想象的。要知道,80 年代初的中国,连印刷品都非常少。所以当这幅高 2.16 米,宽 1.52 米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很多人都不自觉的湿润了眼眶。

  这幅作品实在是太感人了。画面中是一位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面朝着的黄土,背朝着的天,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见的眼,是农民一生的缩影。

  要知道,80 年代初的中国,90%以上的人口都是农民。而罗中立为这幅画取名《父亲》,可以说让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父亲的模样。有人说这幅画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父亲,甚至有人建议,应该直接把它挂在天安门上。

  可殊不知,罗中立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还只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一位大二学生。正是凭借这幅作品,让他一举成名,后来成为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如今,学校里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美术馆,这在当今活着的中国艺术家中,都算得上是唯一一个人了。

  这幅画虽然尺寸巨大,但对细节的描绘特别逼真,包括皱纹、汗珠,还有手指甲上的肮脏都清晰可见。这样的画法,在以往的中国油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事实上,对于这幅画,罗中立有清晰的认识。他在构思这部作品时,中国尚处于文革时期。当时的罗中立正在农村插队,他亲眼目睹了农村的家家户户贫苦之现状,可农村的大喇叭广播中,却在口口声声说,要解救资本主义农民兄弟于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这幅画,实际上表达了罗中立对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那种落后、愚昧、虚假宣传的态度。他用最真实的笔触,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

  也正是这样的情感表达,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于是,让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痛苦的记忆,展开对未来美好的想象。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这幅画对于推动时代进步,的确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当然,也有了解西方艺术的人,认为这幅画其实是模仿借鉴了美国超级现实主义的手法。放到全球美术史中,并没有什么贡献。但我想,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能唤起人民的感动,这种力量也足矣让它在美术上熠熠生辉了。

 
举报收藏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